转行潮与我们的小时代
○ 文 张雪
○ 插画 张德馨
在苏州平江河边,杨曦和妻子赵佳月开了间民宿,取名叫“小日子”。他们两人都曾经拼杀在新闻调查的前线,关心世事时局,历经报业沉浮,然而今时今日,他们最想做的,只是经营好自己的小日子,看花开花落,不紧不慢。
另一位媒体人,2013年离开其供职了五年的报社后,在广州创办了一间旅行社。他转行的原因是,想开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他们的故事都来自《华闻周刊》本期的封面专题。
自古而下,“转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但我们在采访中却发现,最新的这轮“转行潮”与历史上的那几次似乎都有所不同。
无论是媒体人转行,华尔街对冲基金交易员转行,网络公司互动运营经理转行,还是国有银行职员转行,受访者们说得最多的转行理由都与其个体选择有关。这些选择大多基于“小”的个人发展规划、“小”的新鲜创意以及“小”的价值感与幸福感,而极少来自宏大的国族使命或改变世界的壮阔理想。
你也很难去界定这一轮“转行潮”的走势,因为它是多元的,也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一方面,有人从技能型行业转向知识型行业,另一方面,也有人从知识型行业转向技能型行业;一方面,有人从传统领域转向互联网、高科技行业,另一方面,也有人从互联网、高科技领域回归传统。
每个个体“转行”的原因都变得更为具体、微小与个性化,它既可能来自微妙曲折的个人情怀,缘于难以言说却又不可逃避的生活现实,也可能只是在彼时彼刻受到了某些偶然因素的激发。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从第一部拍到了第四部。它们一边被人质疑拍砖,一边票房大卖;一边被抨击为物质、肤浅与浮华,一边又引发了大批码字人来阐释什么是“小时代”。
但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又是否喜欢这样一种颠覆性的转变,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那个人人操心国家大命运、民族大前途的“大时代”已然过去,这个人人谈论小生活、小日子与小发展的“小时代”正在到来。
后者不一定比前者更好,但也未必更糟。
而这种转变,并不是凭空而来。回望历史,除了在某些特定时期,中国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在关注大话题,说大词儿,也不是一直都活在“集体主义”和“大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中。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着眼的就是个体。自己不愿意被怎样对待,就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了,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了,这个社会和时代自然就不会坏到哪里去。在很多人看来,这比喊大口号,要实际得多,有效得多。
在最新的这场时代变迁之中,人们的价值观变得更为多元,需求变得更为多样,社会分工也因此变得更加精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职业应运而生,旧职业消亡更新。转行,也因此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它无关对错,只关乎个人的选择与承担。
华闻 · 专题
-互联网时代的 “卖花姑娘” (文 林卉卉)
她辞掉了在腾讯的工作,在深圳开了一间花艺工作室,打算做“鲜花界的宜家”。
-媒体人的职业急转弯 (文 林乃绢)
离开工作了五年的报社,他一脚跨进了旅游行业,这个决定让他有一种“悲剧感”。
-把电梯卖到全世界 (文 张钊伟)
从国有银行离职后,他进入了电梯制造和销售行业。
现在,他已把电梯卖到了全世界。
-从华尔街交易员到私人理型师 (文 赵雨潇)
在华尔街做对冲基金交易员做得风生水起,但他却觉得只为赚钱没意思。
-观点:中国为何出现“转行潮”? (文 薛章)
不知从何时开始,无论是在媒体的报道里,在微信朋友圈的动态中,还是在推杯换盏的饭局之间,“转行”都成为了被人们热议的话题。
它为何在当下被频繁谈及?这值得一探究竟。
华闻 · 地图
《华闻周刊》伦敦总部及驻世界各地的采编团队与撰稿人,在本期为读者带来全球十五个城市及地区的要闻、趣闻和新鲜创意,在呈现全球化生活方式的同时,探寻真实的当地智识。
01 伦敦 London
准备在伦敦开创时尚品牌的中国设计师,如何将中式哲思与西方美学融合?伦敦房地产业界如何看待热情的中国买家?英国腕表品牌宝名表的联合创始人如何诠释“英式工艺”?来自新西兰的“饺子姐妹”又怎么在伦敦煮出家的味道?我们聆听了他们的故事。
02 剑桥 Cambridge
驱车从剑桥往南,我们在辛克斯顿小镇的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遇到了一位华人科学家,她来自“有樟子松之地”。
03 牛津 Oxford
布拉瓦尼克政治学院是牛津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之一,他们要培养新一代的决策者。
04 杜塞尔多夫 Dusseldorf
一场名为“China 8”的中国当代艺术联展正在德国莱茵鲁尔地区进行。特约撰稿人韩琳在走遍了联展的9间展馆后,与这场艺术盛会的总策划瓦尔特·斯迈林教授聊起了它背后的故事。
05 柏林 Berlin
对想要研读公共政策专业的人来说,赫尔梯行政学院是一个小众的选择。但这种欧式“小精贵”的形象,正符合很多人对德国私立大学的想象。
06 圣托里尼 Santorini
从坐落在爱琴海上的圣托里尼岛岛屿漫游到神话之城雅典,每天都和有个性的希腊小猫相遇,也能碰上亲切的希腊人,这是彭晓东把星空拍得最完整的一次旅程。
07 戛纳 Cannes
在戛纳电影节宫的一个顶楼露天阳台上,我们见到了邱阳。当时,他的短片《日光之下》入围了戛纳的“基石单元”。在他看来,电影是导演自身的一个延伸。
08 坎布里奇 Cambridge (U.S.)
在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的哈佛肯尼迪学院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我们问了问该学院的毕业生苏芷君。
09 锡拉丘兹 Syracuse
在公共事务学术领域,1924年建校的麦斯威尔学院赫赫有名。斯坦伯格院长向我们谈起了该学院的办学理念以及与中国的渊源。
10 哈瓦那 Havana
一位特约撰稿人最近去了趟古巴的首都哈瓦那。他这次去,是因为一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在断交54年后,古巴与美国决定以重开使馆的方式正式复交。
11 上海 Shanghai
从一家国有银行辞职后,陈炜进入了电梯制造行业。现在,他在上海自己当了老板,打算把电梯卖到全世界。
12 杭州 Hangzhou
因为不想“为赚钱而赚钱”,陈曦辞去了华尔街对冲基金交易员的工作,回杭州创办了专做“私人理型”的公司。
13 广州 Guangzhou
钟健离开自己工作了5年的报社,转入旅游行业,想要寻找生活的新可能。
14 深圳 Shenzhen
在深圳开花艺工作室的Shelly,目标是打造“鲜花界的宜家”;而白宫“无人机事件”背后的公司也来自深圳。
15 苏州 Suzhou
在苏州,两位前媒体人开了间民宿,经营着小日子。
华闻 · 封面??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