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张雪
在伦敦查令十字火车站,我跳上一班开往外伦敦的列车。列车驶出,窗外是每日必须经过的亨格福德桥,往右远眺,金融城的楼厦层叠林立,一争高下,往左看,却见泰晤士河奔流不息,夜色辽远。
在火车上这一段安静闲散的旅程,是我每日最佳的阅读时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的许多稿件也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开篇和框架。这种生活的状态,与我人生中其他很多阶段的状态都有所不同,它带给我一种有条不紊的节奏感与秩序感。
我认识的另外一位朋友,每天早上穿上舒适的运动衣,一路小跑上班,其间穿过伦敦市中心的几大公园,一路微风拂面,遍地花开。到了办公室,他又立刻改头换面,换上最干练的衣衫。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美学——跑步时最大程度地接近自然,只与自己及草木虫鸟对话,工作时则最大程度地去与他人打交道。两种角色转换之间,有拿起,也有放下,有审慎,也有疏狂,这让他的生活充满了趣味。
走路、开车、骑车、坐地铁或坐火车出行,这是完全不同的出行体验,而当它们成为你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你的整个生活节奏、逻辑与美学也会因此而不同。
我翻看本期杂志的清样之时,也正在火车上。这一期《华闻周刊》的封面专题恰好与我们每个人的出行方式有关。从新型自行车到电动汽车,从电动独轮车到“飞天跑车”,再到个人喷气飞行背包,在此前的许多天里,《华闻周刊》采编团队采访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多家交通出行科技公司。
当这些纸张散落于办公室各处时,我们看见的是每篇文章在讲什么,每幅图片在传达什么,哪里需要加一点,哪里需要减一点,而当所有的图片、文字和版面布局以这样的方式一起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一种神奇而微妙的感觉悄然而生。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张出行产品的图片,都绝不仅仅是产品,它们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们无意间揭示出的生活的新可能。
在这场出行方式的革新之中,不仅是交通工具的材料、形貌、动力和核心技术在发生着变化,它背后的逻辑与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与之相随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格局、产业结构、人们价值观以及文化理念的变革。最为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美学。
在这期的采访中,我还听到了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斯特凡·克雷恩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还存在时,是美术学院学设计的一名学生。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汽车可以飞起来,在那时候,这个梦想寄托了他向往自由的生活理想。后来,他真的发明了一款“飞天跑车”。这个“飞天跑车”正是他那个关于“自由生活”梦想的载体。我能够想象,“飞行汽车”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如果投入使用,改变的绝不会仅仅是使用者的出行方式。
因此,我们这一期的专题也不仅关于出行方式的新变革,它还关于我们生活的新可能。
华闻 · 专题
·不做加法做减法的城市自行车(文 林卉卉)
在“智能自行车”的浪潮下,张向东的700Bike却在做减法,几乎把智能性降到了最低。
·一个轮子行遍天下(文 林乃绢)
陈谢恩发明了全球最小的自平衡电动独轮车:一个轮子放在两脚之间,前后靠电力发动,左右靠双脚平衡,便可行遍天下。
·电动汽车:探索复古新概念 (文 李晓枫)
电动汽车以轻排放、环保的天然优势走入公众视线,近年也因为一些技术局限而受到质疑。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听听行家怎么说。
飞车,又见飞车(文 薛章)
围绕“飞行汽车”的研发一直是新交通科技领域的热点。业内人士坦言,该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套专门的法规。
飞行背包:像钢铁侠那样飞行(文 张钊伟)
马丁飞行背包被认为是第一款既能商用也能民用的飞行背包。它也在2010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五十大最佳发明之一。
华闻 · 地图
《华闻周刊》伦敦总部及驻世界各地的采编团队与撰稿人,在本期为读者带来全球近二十个城市及地区的要闻、趣闻和新鲜创意,在呈现全球化生活方式的同时,探寻真实的当地智识。
华闻 · 封面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